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

林忠军

引用本文: 林忠军. 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J]. 学术月刊, 2018, 50(10): 30-38. shu
Citation:  Zhongjun LIN. On Yaobian Theories between Chinese Scholars and Korean Scholar Jeong Yakyong[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0): 30-38. shu

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

    作者简介: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012);
  • 中图分类号: B2

On Yaobian Theories between Chinese Scholars and Korean Scholar Jeong Yakyong

  • Available Online: 2018-10-01

    CLC number: B2

  • 摘要: 爻变说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解《易》方法。从《易传》到汉宋有丰富的爻变思想。丁若镛在继承前人易学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爻变作出了新的理解,提出了爻本质是变、爻变与筮法相关、是一爻变、爻变是一切象数前提等观点,以此重建了以太极为本体、以爻变为核心的象数体系。他通过诠释《周易》经传尤其是《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话语,以太极概念为核心,详细地论述万物之本(胚胎),从天地开始,由太极生天地阴阳、生四时、生万物的创化过程及客观世界形成后万物瞬息万变,体现了太极生生之德性。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模拟客观变化的《周易》符号,无论是推移、互体还是物象,皆以爻变贯穿其中,生动地反映自然界阴阳交感、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特征,从而建构了由阴阳符号构成的、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充满活力的独特宇宙图式。
    1. [1]

      侯旭东周奇 . 知常以观变.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79-184.

    2. [2]

      刘志阳,邱振宇,赵陈芳 . 元宇宙时代的混合价值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7): 74-88.

    3. [3]

      高玉 . 论清末民初期刊白话文的传承与新变. 学术月刊, 2017, 49(09): 109-110.

    4. [4]

      朱军 . 公羊学新变与近代小说的国家想象.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5. [5]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6. [6]

      何大安杨益均 . 大数据时代政府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 学术月刊, 2018, 50(5): 68-77.

    7. [7]

      吴旭阳 .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04-116.

    8. [8]

      张卫国王双 . 大国崛起:东亚模式与中国道路. 学术月刊, 2019, 51(10): 67-81.

    9. [9]

      陈柏峰 . 面向水利供给的农地制度模式选择. 学术月刊, 2020, 52(5): 113-125.

    10. [10]

      尤陈俊 .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学术月刊, 2019, 51(3): 95-108.

    11. [11]

      周怡 . 新生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研究的新路径.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30-141.

    12. [12]

      郁建兴,周幸钰 . 超越技术赋能:数字化改革中的治理模式重塑何以可能. 学术月刊, 2023, 55(11): 73-83.

    13. [13]

      王鸿铭 . “工作组”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学术月刊, 2021, 53(3): 85-98.

    14. [14]

      付建舟 .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的三种图像模式. 学术月刊, 2021, 53(7): 168-178.

    15. [15]

      唐亚林钱坤 . “找回居民”:专家介入与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再造. 学术月刊, 2020, 52(1): 84-96.

    16. [16]

      丁元竹 . 社会关系模式建构:社区、主权国家与全球化视角. 学术月刊, 2019, 51(7): 66-75.

    17. [17]

      . 传统意象的三种文化模式(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19, 51(2): 1-1.

    18. [18]

      陈建军黄洁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际经验、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学术月刊, 2019, 51(10): 46-53.

    19. [19]

      文军刘雨婷 . 从被动工具型到积极自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模式的转变及其反思. 学术月刊, 2020, 52(11): 75-8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3279
  • HTML全文浏览量:  49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8-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

    作者简介: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012)

摘要: 爻变说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解《易》方法。从《易传》到汉宋有丰富的爻变思想。丁若镛在继承前人易学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爻变作出了新的理解,提出了爻本质是变、爻变与筮法相关、是一爻变、爻变是一切象数前提等观点,以此重建了以太极为本体、以爻变为核心的象数体系。他通过诠释《周易》经传尤其是《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话语,以太极概念为核心,详细地论述万物之本(胚胎),从天地开始,由太极生天地阴阳、生四时、生万物的创化过程及客观世界形成后万物瞬息万变,体现了太极生生之德性。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模拟客观变化的《周易》符号,无论是推移、互体还是物象,皆以爻变贯穿其中,生动地反映自然界阴阳交感、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特征,从而建构了由阴阳符号构成的、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充满活力的独特宇宙图式。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