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

张留华

引用本文: 张留华.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J]. 学术月刊, 2018, 50(04): 21-32. shu
Citation:  . On the Irrationality of False Pretence[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04): 21-32. shu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

On the Irrationality of False Pretence

  • 摘要: 在科学时代,“怀疑”被誉为“进步的动力”,甚而怀疑主义几近成为受教育人士的风尚。但是,当肇始于笛卡尔的基础主义认识论把人为设计的、脱离现实情境的、不伴有任何惊异现象的“普遍怀疑原则”也当作一种重要的怀疑时,“伪怀疑”已悄然成为科学及哲学上一种新的风险。受此种“伪怀疑”的驱使,“常识”因为有“在将来被怀疑的可能性”便被认为不值得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甚至“科学”因为有对于“可错论”的承诺便受到怀疑主义哲学家的嘲笑。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准备去探究,就必须从一些常识性的初始信念出发。这些初始信念对于我们是别无他选的“既定前提”,虽然它们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在今后可能会被修正,但至少在探究当时是“无关批判的”。妄图从口头上或纸张上单凭意志力去“怀疑”一些我们实际上并不存疑的东西,那是“不理性”的“伪怀疑”。除此之外,在当代哲学中还存在“伪称推理”“伪称逻辑效力”“伪称不可避免”“伪称术语”等现象。这些“伪称”现象有的与逻辑规则的使用有关,而更多则是出现在逻辑规则运用之前或之后因此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谬误”。真诚探究,或许本应是理性的更深层次要求。
    1. [1]

      何大安 . 西方理性选择理论演变脉络及其主要发展. 学术月刊, 2016, 48(03): 48-56.

    2. [2]

      陈晓明 . 论“新理性精神”的审美意涵.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48-159.

    3. [3]

      施璇 . 理性主义幸福论:笛卡尔的伦理学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35-42.

    4. [4]

      孙向晨 .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5-27.

    5. [5]

      李立 . 想象的理性.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50-159.

    6. [6]

      孙从嘉 . 人格与理性选择.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8-29.

    7. [7]

      王锺陵 .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文学观及其剧作.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16-127.

    8. [8]

      林忠军 .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9. [9]

      褚潇白 .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学术月刊, 2021, 53(3): 146-159.

    10. [10]

      温海清 . 再论数字7在蒙元时代的呈现及其象征意义. 学术月刊, 2021, 53(2): 195-205.

    11. [11]

      张振国 . 清代道府请训与日常政务运作——兼论召见书写及其特点. 学术月刊, 2023, 55(5): 202-216.

    12. [12]

      纪建勋 .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学术月刊, 2024, 56(1): 164-175.

    13. [13]

      许小亮 . 纯粹理性的法律构造——《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哲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16, 48(07): 66-78.

    14. [14]

      刘梁剑 . 一种基于心气论的道德哲学:王夫之的孟子学及其当代意蕴.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8-44.

    15. [15]

      张明军 . 工具理性与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学术月刊, 2021, 53(12): 85-95.

    16. [16]

      孙小玲 . 道德分歧与建构主义的实践理性观. 学术月刊, 2022, 54(11): 30-37, 83.

    17. [17]

      蒙克路畅 . 价值理性与韦伯式官僚制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40-150, 161.

    18. [18]

      高瑞泉 . 学术创新与论辩合理性的扩充. 学术月刊, 2016, 48(09): 5-7.

    19. [19]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20. [20]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2
  • 文章访问数:  3300
  • HTML全文浏览量:  377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

摘要: 在科学时代,“怀疑”被誉为“进步的动力”,甚而怀疑主义几近成为受教育人士的风尚。但是,当肇始于笛卡尔的基础主义认识论把人为设计的、脱离现实情境的、不伴有任何惊异现象的“普遍怀疑原则”也当作一种重要的怀疑时,“伪怀疑”已悄然成为科学及哲学上一种新的风险。受此种“伪怀疑”的驱使,“常识”因为有“在将来被怀疑的可能性”便被认为不值得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甚至“科学”因为有对于“可错论”的承诺便受到怀疑主义哲学家的嘲笑。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准备去探究,就必须从一些常识性的初始信念出发。这些初始信念对于我们是别无他选的“既定前提”,虽然它们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在今后可能会被修正,但至少在探究当时是“无关批判的”。妄图从口头上或纸张上单凭意志力去“怀疑”一些我们实际上并不存疑的东西,那是“不理性”的“伪怀疑”。除此之外,在当代哲学中还存在“伪称推理”“伪称逻辑效力”“伪称不可避免”“伪称术语”等现象。这些“伪称”现象有的与逻辑规则的使用有关,而更多则是出现在逻辑规则运用之前或之后因此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谬误”。真诚探究,或许本应是理性的更深层次要求。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