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开放助推经济长期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即使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经济依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在全球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且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30%的贡献率。然而,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健康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应该是速度和质量的统一,当速度脱离质量时,宁可降低速度以保质量,质量优先应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主旋律。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①这既是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现实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中国经济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正当其时。
-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以质量换速度的转型阶段,而国民经济发展高质量关键取决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只有实体经济高质量,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质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和虚拟经济膨胀,这也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深刻教训并不久远。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经济增长跨越式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带来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这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规模快于质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实体经济一方面表现为持续增长的高速度和“中国制造”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产业资本“脱实就虚”和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这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因素。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曾得益于“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但这毕竟时效有限,唯有质量红利才可持久。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度向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转变,取决于实体经济高质量。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②当前中国经济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③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高质量发展主要有赖于实体经济,经济发展高质量依赖于实体经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和动力激发。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又是新兴产业的催生,并带动新业态和新模式;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实体经济全要素效率的提升,效率提升非单一要素的片面功能,而是发挥全要素生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质量发展动力在于实体经济充分激发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也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变革的三个要素都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实体经济的高质量主要环节是实际资本运行的生产经营领域;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和产品质量优先必将落在实体经济各产业,经济效率更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动力机制落实在实体经济的微观企业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
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为基础,劳动生产力提升源于诸多因素。亚当·斯密着重分工提高效率,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④他还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产出。“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的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⑤马克思着重劳动协作、工具改进和科技应用提高劳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经济集约化,马克思曾分析土地集约化经营和粗放式经营的不同方式,并以此揭示“级差地租Ⅱ”的原因,说明在原有土地上连续投资,通过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使土地产出增加的同时带来地租提高的现象,级差地租Ⅱ正是对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结果。农业集约化就是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将集约经营推广到一般产业经营,就是在原有物质要素基础上,通过技术水平提升得到更大产出,这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结果。集约化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对质量提升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⑥18—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发展,本质上还是科学技术应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效益化。经济发展高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活动的高效益,现代经济更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比例协调、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最大化。综合经济效益是实体经济领域资源配置优化、动力机制激发、经济效率提升的结果,经济效益提升表现为实体经济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企业盈利和国家税收增加,综合经济效益也是企业微观效益和社会宏观效益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不能以劳动者报酬下降为代价,社会主义经济不能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而只能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单位产品物质消耗与能源消耗下降为手段。
-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单纯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而主要采取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手段来驱动经济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技术应用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具体过程。实体经济的生产力提高重在技术改进及其实际应用,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升级和应用,生产方法、工艺的改进和应用,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实施。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就是体现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以现代应用技术支撑中国制造业和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两化融合”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李君等提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能够带动信息技术对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等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解决供需错配矛盾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推动经济稳健发展。⑦师博、张冰瑶提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催生新经济、产生新业态,这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是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的产业化;二是由传统产业和新技术相互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业态;三是基于新技术的新服务和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⑧何玉长、方坤提出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实体经济,包括开发智能农业,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另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包括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物联网与智能商业模式创新。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先进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必经之途。
-
相对于经济活动中数量规模扩张和速度加快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则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收入分配改善,以及人口、教育科技与环境等协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品的提供及其经营活动。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派生出来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银行、证券交易、保险经营、期货交易、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等领域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虽然不体现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却为实体经济提供专业服务,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也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鉴于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核心和主体作用,由此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实并体现在实体经济中。高质量发展也体现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具体体现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满足社会需求。顾银宽、张红侠认为,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变革、生产效率的变革、发展动力的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⑩此外,经济结构优化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合理和高级化、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和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等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更突出相关要素的质量更高水平提升,而着力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经济结构优化的主线,也着眼于实体经济的经济活动。
-
高质量发展不是经济领域的“一枝独秀”,而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保平主张,经济高质量发展被视为比经济增长质量范围更宽、要求更高的质量状态,更能体现新时代的新思想与新变化,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⑪魏敏、李书昊认为,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经济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念,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10个方面归纳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主线。⑫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收入分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充分就业、人口规模合理、国民教育与健康水平提高等等。高质量发展也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⑬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和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注定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确保经济活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经济活动中突出“绿色、节约、环保、清洁、循环”等因素,保持绿水青山,建设优美家园,造福子孙后代。
-
2012年以后,历经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后危机时代各国相应着力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经济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时期,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所提出的。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经济转型,已经初步为中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着长期累积下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弱化问题,这些问题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削弱和虚拟经济的逐渐膨胀。在中国经济活动实践中可以看出,实体经济的地位逐渐弱化,相对于虚拟经济的金融业、期货业、房地产业的风光无限,出现虚拟经济日益膨胀和金融业高盈利挤占产业利润的现象。而实体经济却经营困难、利润难求、资本流失。实体经济面对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失灵,实体经济产业利润低,实体经济行业职工收入低;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盈利高,同时其行业职工收入高,实体经济弱化趋势明显。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突出表现为产融关系扭曲。产融关系扭曲一方面表现为金融资本化,即:金融资本偏离产业服务的功能,逐渐控制和主导着国民经济,金融资本地位统治化;现代金融业和金融资本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同时,主导和控制产业资本的垄断性也在生长,表现出金融资本扩张唯一化和金融资本利润优先化;现代金融资本以直接获利为目的,而忽略为产业融资服务的基本职能,无视企业利润与银行利润的合理分割。产融关系扭曲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金融化,即: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成本高、利润低,使得产业资本的主体地位不保,金融资本逐渐成为经济重心,产业资本日益流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本身并不创造利润却通过金融交易优先获利;产业资本“脱实从虚”,许多企业热衷上市“圈钱”而非融资服务生产和价值创造,抽出资本投向股市、房市,以图快速挣钱,即产业资本为开辟盈利渠道,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涌入金融领域。⑭实体经济“空心化”,使之实体经济脆弱发展,国民经济基础不稳;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造成市场投机性和“经济泡沫”性,这些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产业结构也在逐渐提升,但与国际水平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要求的高端产业结构还相差甚远。以2016年为例,全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为:农业占3.58%,工业占25.395%(其中制造业15.665%),服务业占71.057%;美国的农业仅为1.014%,工业18.88%(其中制造业11.601%),服务业高达80.106%;而中国农业为8.563%,工业为39.881%(其中制造业29%),这都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服务业占51.55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⑮中国农业领域还是以传统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为主体,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营的要求;农业分散经营为主,规模经营不足,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滞后。工业制造业比重过高和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地区经济结构重复问题突出,工业制造业生产成本高、耗能高而盈利能力低,传统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产能过剩依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煤炭、钢材、水泥、平板玻璃、房地产、土木建筑、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有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薄弱。中国总体处于产业结构中低端阶段,产业结构中低端化还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弱;低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含量低,产业经营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与低盈利、低附加值、低效率现象并存。
-
目前,中国工业制成品以初级产品制造占主体,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制造相对较弱,工业制成品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产品居多,这些产品高成本、高耗能、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必然带来低赢利和低效益。中国服务业也主要是传统生活服务业,而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产品价值链低端化,尤其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低端化与进口产品的高端化,使之在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外贸中,低端产品的出口盈利能力低,由此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以2016年为例,中国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5%,而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72.3%,工业制成品的顺差明显主要归结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28.8%,而高技术产品进口却占33%,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赢利高,其逆差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劣势。初级产品出口额分别占5%,初级产品进口额为27.7%。如此较大逆差是由于中国着力进口紧缺资源(如: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铜矿砂及其精矿、铜合金等)所致,但这种逆差也在逐年递减。⑯虽然中国经济整体规模庞大,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是以传统低档产品和服务为主,先进制造业、高科技装备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国实体经济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许多产品处于全球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国际贸易中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实体经济与国际水平的盈利能力落差。
-
一般来说,一国在经济起飞时期,都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后发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式经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这种高产低效的经济增长延续的时间却过于长久。中国长期以来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依然表现为:产品生产高投入、融资高成本、产业低利润;能源和原料高消耗、低档劳动力过大而优质劳动力缺乏。随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企业生产成本、服务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趋高而使制造业利润难求,据有关方面发布数据“我国实体经济每年背负7万亿元的利息”,⑰相当于GDP的近8%。从经济活动实践来看,粗放经营的实体经济产业利润难求。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成本费用利润率多年都在6%左右,2017年才突破到7.01%,⑱大大低于金融行业高达两位数的利润率。从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来看,职工规模最庞大的制造业(占职工总数的26.27%),2017年平均工资64452元,仅为各行业平均工资74318元的86.72%。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89.05%,2013年为 90.19%,2014年为91.14%,2015年为89.19%,2016年为88.01%。⑲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并没有做到居民收入与之同步增长,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没有得到遏制,2009年基尼系数高达0.491,在调节政策作用下实现了6连跌,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2015年0.462,但2016年反弹到0.465,2017年进一步回升到0.467。⑳
-
在中国实体经济的要素投入中,科技要素相对较低。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还比较落后,不仅比不上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如手机、家电、汽车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还依赖进口。实体经济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中国虽然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关键技术上还落后发达国家。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低,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还没有掌握当代先进制造业主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如,中国在芯片制造、工业机器人、航天发动机、高端汽车发动机、超高精度机床、轴承工业制造工艺、顶尖精密仪器、先进工程机械、炭纤维、先进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技术和相关工艺尚未突破。从企业研发投入状况分析,中国总体落后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相对落后与研发人员相对较少、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相关。2016年R&D研究人员(每百万人中)世界平均为1473人,美国为4313人,而中国只有1206人;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2.31%,美国是2.74%,而中国为2.116%。㉑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制约了实体经济增长质量。
-
在中国经济数十年高速增长过程中,实体经济主要粗放经营低端产业和生产低档产品,为此付出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昂贵代价。尤其是制造业的繁荣伴随着高耗能、高成本,带来大气污染尤其是空气雾霾严重、水环境污染。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有239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70.7%;㉒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资源盲目开采、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人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和有效耕地缩减、森林和草地减少、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环境损失。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千米。㉓经济高速增长还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破坏、持久性有机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导致旱灾和水灾的多发。2017年,在2591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优”和“良”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一般”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4.5%;“较差”和“差”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5%。㉔另外,与国际水平比较,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率都大大高于世界水平和发达国家,如每1000美元GDP(2011年不变价PPP)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当量),2014年中国为175.311,世界为126.489,美国为133.961。中国经济活动中的绿色能源使用率也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和发达国家,当前中国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占能源使用的比例仅为5.107%(2014年),这个数据在世界为13.354%(2015年),美国为11.874%(2015年)。㉕生态环境损害不仅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长远看,还危害国计民生,贻害子孙后代。
-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支撑。从本质上说,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实体经济是以实际资本运行为基础的社会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活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金融、房地产、期货等是虚拟经济,但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也创造GDP,其虚拟部分是指脱离实际资本并以虚拟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㉖实体经济产业部门包括:农业、制造业、矿产、交通、通信、建筑、公用等物质生产部门,这也是传统实体经济部门;以及商业、旅游、教育、信息、文化艺术、体育等服务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这也是现代实体经济部门。虚拟经济产业部门包括:金融、证券、保险、租赁、期货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等现代服务行业。虚拟经济的基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一定社会实体经济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实体经济创造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实体经济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直接满足民生的基本需要,而这正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也体现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实体经济对民生的供给质量和水平体现社会发展程度。实体经济创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性服务,满足社会的生产需求,为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为社会生产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使之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实体经济创造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文化、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体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也为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了岗位,实体经济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了充分的供给。实体经济更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收入,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国家凭借强大的财政力量调节社会关系,实现再分配。
经济发展高质量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具体体现在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动力机制、生态环境诸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结构转型升级为先导。包括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产品价值链的高级化、供给与需求关系上供给侧改革的优先化。二是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创新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是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社会经济活动的利益机制是根本的动力机制,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方法的采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治理跟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降低碳排放和能耗,实行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国民经济的兴衰依赖实体经济的质量,近年来中国呈现的实体经济弱化趋势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动摇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中国当前国民经济高质量重点是实体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体经济的效益提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实体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说这四个方面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一级指标,那么这些方面又有一系列要素作为二级指标。为此,需要设计相应指标体系,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操作依据。
1. 实体经济一级指标一:经济结构。具体包括:(1)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以高端化为优。产业结构高端化并不意味产业结构越高端越好,而在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兼顾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和就业需求的多样性。(2)产品结构。以产品构成中高端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优,高端和高技术产品增长为产品结构高级化,体现实体经济高质量。(3)产品价值链状况。资源性基础产品和初级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为价值链的高端,产品价值链高级化体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4)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应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体现。(5)先进制造业和装备业占GDP的比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装备业是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重点;工业制造业重在由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现代装备业升级。(6)新兴服务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与服务业逐渐融合,并创新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新行业。新兴服务业在实体经济中比重提升体现实体经济质量水平。(7)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国民经济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关键。(8)劳动力结构指数。以劳动力受教育、工作经验等因素分类,区分产业间劳动力分布和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状况,不同产业结构升级也取决于劳动力结构的提升。(9)霍夫曼指数。该指数含义为,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指数由高到低趋于下降,资本品作用加强或资本密集程度提高。(10)内部利润率平均化程度。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利润率平均化水平,反映产业技术密集程度。
2. 实体经济一级指标二:经济效益。(1)人均GDP。人均GDP是以一定时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时期人口数,这是综合经济效益的指标,该指标综合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反映企业销售的盈利能力。其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定时期企业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消耗所带来的成果大小。其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4)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根据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单位时间的生产量,体现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国民收入分配与基尼系数。国民收入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状况;基尼系数是按居民人口和收入分组测算出各组居民收入差距的系数,反映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的改善体现实体经济高质量。(6)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资本收益率反映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7)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公式,依照相关具体项目进行编制,体现企业经营状况。(8)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反映企业资本运营效益和安全状况。(9)总资产社会贡献率和资本积累率。总资本社会贡献率=(所得税前利润+各种税费+借款利息)/总资产×100%。该指标体现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本积累率可以反映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资本积累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年初所有者权益×100%。(10)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扣除资本和劳动后,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和科技转化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运用生产函数法来计算。
3. 实体经济一级指标三:技术创新。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至关重要,技术创新主要涉及以下要素:(1)每百万人中拥有研发人员数。该指标反映创新活动的专业技术队伍规模状况,研发人员规模体现一定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2)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状况,研发资金投入规模体现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3)专利申请和专利发明数。专利申请数量反映一定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的基础,专利发明数直接反映创新成果。(4)驰名商标和品牌产品。商标和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驰名商标和品牌产品反映一定企业和国家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状况。(5)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反映一定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实力。(6)信息化指数。该指标反映企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程度,也反映国家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程度。(7)大数据应用。该指标反映一定国家大数据技术发展水平,将大数据应用于经济活动,体现企业或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8)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国家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规模,体现国家科技的竞争力。(9)每万人科技论文数。该指标体现一定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10)高科技产品占出口产品数。高科技产品出口额/总出口产品额×100%,比重越高越体现产品结构高级化。
4. 实体经济一级指标四:生态环境。实体经济活动必然消耗物质资源和能源,也影响空气、水质和植被,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环境污染。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这种现象。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行生态环境改善,具体包括:(1)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一方面要开拓节能环保型产业和产品;另一方面在于产业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新能源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体现,一般以新能源利用占全部能源利用的比重为指标。(3)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反映能源资源节约和再利用情况,涉及节约型生产、清洁生产和低碳消费,再生资源、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使用。实现经济活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4)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主要是空气质量指数、水资源质量情况等等。(5)空气质量指数。主要是以PM2.5指数和其他相关数据为考察指标。(6)水资源及其质量。水资源储存量、降雨量、江河湖海水质状况。(7)单位GDP能耗。每生产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量(吨标准煤),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体现能源使用效率。(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每生产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吨标准煤),反映工业品与能源消耗的关系。(9)单位工业增加值物耗。每生产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物质成本,反映工业产值与物质成本消耗的关系。(10)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每生产一个单位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这是逆向指标,排放量越少越低就越好,主要有二氧化碳、污水、废气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序 产业结构 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 生态环境 1 三次产业结构 人均GDP R&D人员(每百万人中) 绿色经济 2 产品结构 销售利润率 研发支出占GDP比 新能源利用 3 产品价值链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 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数 资源循环利用 4 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 收入分配和基尼系数 驰名商标、名牌产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5 先进制造业 全员劳动生产率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空气质量指数 6 新兴服务业 资本收益率 信息化指数 水资源与质量 7 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产负债表 大数据应用 单位GDP能耗 8 劳动力结构指数 资本保值增值率 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9 霍夫曼指数 总资本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每万人科技论文数 单位工业增加值物耗 10 内部利润率平均化程度 科技进步贡献率 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额比重 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 表 1 实体经济高质量指标体系
以上两级指标体系,只是对实体经济高质量主要的和直接因素的简单概括,并不穷尽所有因素,实体经济高质量并不排除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市场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
只有实体经济高质量,才有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体经济的结构优化,实体经济结构本质是供给侧结构,供给侧作为社会产品的提供方,唯有提升质量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创新机制和生态环境改善诸多方面着手。
-
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重在产业结构调整,即从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转型,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实际出发,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品价值链高级化。
一是以现代农业高质量为基础。要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业设备应用,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土壤改良、推广生物育种、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采用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等生产方式,兼顾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兼顾资源、环境与效益,促进农业生态内循环,实行农地休耕与轮作;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搞活农产品交易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搞好农产品供给则结构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二是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为核心。先进制造业体现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是国家现代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要适应工业4.0时代的发展要求,推进中国制造2025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着力开发新产品和创新名优品牌,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计算机等手段推行产品个性化、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生产,实行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云工厂、跨界竞争与合作。先进制造业高质量需要着力发展现代装备业。装备业是制造业的一部分,一方面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用性机器人等,并应用于现代装备业和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积极开发航空、高铁、航运、采掘、交通等领域的高质量装备产品,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新兴装备业中去,提升其功能。
三是以新兴服务业高质量为重点。新兴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领域,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所占GDP的比率将日益加大,对企业提高生产服务、居民提高生活服务至关重要,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要围绕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的运输、信息、商务、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作为生活性服务业,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通信、信息、法律、财务、物流等服务;发展养老专业服务、社区生活服务,就业培训教育服务、健康服务,以及共享经济涉及的多种服务。此外,传统服务业如家政、饮食、酒店、零售商业等也应采用现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新兴服务业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四是实体经济的产品价值链提升。中国长期背负制造大国的声名,但大多产品却处于价值链低端,为此,中国外贸产品要改变长期以来以低端产品为主、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发新产品,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尤其是拓展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现代制造业要降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先进产品的技术含量,由初级产品转向深加工产品,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建设制造业强国,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达到产品价值链的提升。
-
中国战略性新型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㉗。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抢占新技术产业高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积极推广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载体,绿色经济被定义为既可以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又能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模式。㉘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79 GW,可再生能源使用人数达到1.46亿,新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到15%左右。同期,全球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142万辆,保有量突破340万辆。中国绿色经济2018年总体规模约6万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17年底达到6.5亿千瓦,风力发电和光伏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节能环保产业持续较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4148亿元,增长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83%,保有量超过270万辆,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产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国家。㉙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最大消费市场,中国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有利自身实体经济高质量,也将为全球福祉做贡献。
二是积极拓展生物产业。随着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并促进现代农业、工业制造业和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刻变革,生物技术融入生物产业带来巨大的生物经济效益。2013—2017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据有关方面测算,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值为3696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7271亿美元。㉚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抢占生物产业制高点。为此,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加大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投入,加快生物医药研究创新,加快新药研制和高端药物产业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推广生物育种、形成生物农业产业链,提高生物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业,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剧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物制造业。生物制造业是微生物细胞或以酶蛋白为催化剂进行化学品合成、或以生物质为原料转化合成能源化学品与材料,体现了先进发酵工程、现代酶工程、生物炼制、生物过程工程等新技术的发明运用。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轻纺、食品等行业的应用示范,将生物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形成跨界融合的数字产业,并带动了迅猛发展的数字经济。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约16%。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2017年已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9%,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㉛中国在数字产业建设中,应加快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突破,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全面覆盖,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对数字经济的需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将进一步拓展,以互联网、大数据带动的数字经济无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加快发展智能产业。智能产业是以智能企业为载体,智能劳动者应用智能技术,研制智能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新兴产业。国务院《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㉜智能经济相比传统经济,是高端高效的经济,智能经济不仅要求有一批以生产智能产品的智能产业和企业,更多是要将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使产业设备智能化、高端化,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率。智能经济的主体是智能产业,发展智能产业亟需抢占战略制高点,这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先发优势。为此,中国政府《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应“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智能软硬件开发、智能机器人研制、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㉝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在各领域的应用,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又能促进智能产业本身的加速发展。
-
从经济史来看,实体经济总是在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成长。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开拓新领域。
一是发展共享经济,创新实体经济新业态。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更新的作用下,共享经济迅速扩展,尤其以共享出行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和共享汽车,以及随之产生的共享车位,共享经济涉及其他生活领域的还有共享服饰、共享厨房、共享住宿等等。共享经济其特点是服务面广,运行便捷,成本低廉,切实做好了资源共享和资源节约。存在的问题是,初创阶段一哄而起,市场管理和城市管理缺位,尤其是伴生出来的融资功能缺乏法律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规范和立法。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实体经济高质量的重要一环,循环经济体现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有利资源利用节约、生态环境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优化,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环节。经济发展是“双刃剑”,以速度、数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增长,客观上使资源浪费式开采,碳排放的增加,空气、水域的污染,经济增长往往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因此,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就必然要改造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是发展定制化产品生产,创新实体经济新模式。在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定制化生产进入生产和服务领域。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广定制化生产,有利于克服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定制化生产将适量生产、适量消费,有利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企业采取新的经营方式,将降低产品积压和库存,减少单位产品成本,节约能源消耗;企业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可以削减电光热费用,减少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是积极推行产业融合,拓展实体经济新领域。实体经济产业融合的基础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融合农业,促进农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信息产业融合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通过互联网+将关联产业融为一体,既加强了不同产业的生产协作,也缩短了流通环节和加快了资本周转,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的环节;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服务业,开发了现代物流、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新模式,将极大提高服务业经营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
实体经济高质量最根本是提高经济效益,集约化经营和技术升级是实体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正是技术升级和应用的新平台。
一是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采用集约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要求克服分散化、小型化的经营方式,着力推行规模经营。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要改变以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集中土地等生产资源,实行专业分工协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要用科学技术装备实体经济产业,用先进工艺技术应用实体经济产业,提高实体产业劳动生产力,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和能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实体经济高质量以技术升级为手段。为此,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积极开发研制应用型机器人产业,抢占智能产业的制高点,积极拓展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设施,加快5G的推广应用,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升级和推广应用,大大提升实体经济劳动生产力。涉及实体经济各部门以质量求生存,需要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生产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实体经济要率先运用当代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生产工具和工业方法。当前要突出对现代信息、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采用,创新科学技术所物化的生产工具和设备。
三是实体经济高质量要着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两化融合”,助力发展实体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现代经济一方面表现为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新产业、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的融合,尤其是新兴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延伸了各产业的功能,人工智能突破了人手和人脑功能,大数据为各产业提高了基础平台。新技术在各产业的应用,极大改善了生产方式,丰富了经营业态。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是新经济的产物,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使实体经济如虎添翼,将极大提升工业化水平和经济效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产生出新业态,同时也使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劳动生产力大大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尤其是智能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形成升级型产业,将引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未来引领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从以上四个方面发力外,还需要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实施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成为上市股份公司,通过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分红比例。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完善企业治理、增加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即是激励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改革措施。实体经济高质量要求以产业政策维护实体经济,促进金融资本服务实体产业,促进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遏制实体经济“弃实从虚”的趋势。完备的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法制为之保驾护航,要健全市场法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要真正做到资源配置市场化,市场秩序法制化。
经济发展高质量重在实体经济高质量
-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9-01
摘要: 中国经济从速度、规模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经济发展高质量是新常态经济的战略选择和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高质量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当前经济发展高质量面临实体经济弱化的障碍,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产业结构中低端、产品价值链低端化、粗放型增长的低效益、技术创新滞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损害制约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重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体经济效益提升、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实体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实体经济质量需要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四个方面又包含一系列要素为二级指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发实体经济增长点;创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实体经济新领域;以集约化和技术升级为手段,提高实体经济效益。
English Abstract
High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ying in High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 Available Online: 2019-09-01
-
Keywords:
- high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 high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
- indicator system /
- counter measures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changed from speed and scale growth to quality and efficiency development. The high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main goal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lies in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But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in seeking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the weakening real economy. The constraints to the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 the low end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ow end of the product value chain, the low benefits of extensive growth, the lack of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lies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well-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in whic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benef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se four aspects include a series of factors as secondary indicators. To realize a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the real economy industry,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 the growth poi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novate new way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w models, and expand new areas of the real economy, upgrade technology and intensified production as a means to improve benefits of the entire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