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共 1个 表共 4
    • 图  1  市制政区三要素分析框架

      Figure 1. 

    • 市镇建制政区空间行政单位
      设置理念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运动下的地方自治和城市重要性凸显城乡比例以城镇实体空间和人口的狭域设置为主隶属关系早期都由地域型政区管辖,后期也下辖地域型政区
      现实基础中国悠久的城镇发展基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外来资本主义幅员大小以城市人口为主,规模从1万到100万不等层级关系早期以基层政区为主,后期级别提升至省级等高层;实行等第制
      数量名称类型由“城、镇”统一为“市”再分“特别市”和“普通市”,已有市辖区专名,数量都较少边界形态边界形态未有特别明显特点,强调市镇建制空间边界处的合作治理治所驻地一般设置在所隶属的地域型政区行政中心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 1  近代市制诞生时期以借鉴域外经验形成的狭域自治市制特点

    • 市镇建制政区空间行政单位
      设置理念从巩固城市政权的从宽,到节约行政成本的从严,到“大跃进”的从宽,再到“八字方针”的从严,到后期的混乱停滞城乡比例先是以狭域为主,后期出现广域为主的“大跃进”,在粮食供给和经济波动情况下,被动回调狭域制隶属关系先高层直辖,后下移地方,以地域型政区辖城市型政区为主,探索了市领导县体制,但由于经济原因搁浅
      现实基础既要稳定城市政权,也要考虑财政基础,还有顺应工业化进程以及人口政策幅员大小以城镇人口为主,规模先大增后大减,波动特征明显层级等第从中央直辖的省级政区向省级直辖的副省和地厅级转变,等第制度取消
      数量名称建制数量缓慢增长,名称继承新中国成立前类型,增设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边界形态大行政区体制和城市扩张动力有限环境下城市边界问题不突出,狭域制下空间扩张以切块式为主治所驻地一般设置在所隶属的地域型政区行政中心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 2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伴随曲折发展形成的狭域自治市制特点

    • 市镇建制政区空间行政单位
      设置理念从城乡分治到城市领导乡村的区域合治转变,放宽标准、积极鼓励设市城乡比例大量乡村区域与城镇区域共同组成市域空间,广域制特征隶属关系市管县(市)快速发展,城市型政区管辖地域型政区为主
      现实基础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城市各类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幅员大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地域面积快速扩张,城市越来越大层级等第为形成有效激励,层级越来越多,副省级和副地级市、副县级镇出现
      名称数量名称上并无大的变化,建制数量大幅增长边界形态边界冲突出现并加剧,行政区经济现象突出治所驻地行政中心的CBD化,调整行政中心拉动城市新区发展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 3  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之前以数量增长为主形成的广域行政市制特点

    • 市镇建制政区空间行政单位
      设置理念重启县改市,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定增设标准城乡比例更加合理的制定城乡空间比,城市发展带动乡村振兴,适域化隶属关系省直管县探索,隶属关系呈现多模式
      现实基础城市内部更新,城市外部都市区化、都市圈化、城市群化幅员大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地域面积快速扩张,城市越来越大层级等第维持现状,镇改市模式中经济发达镇的升格探索
      名称数量名称上如何探索适合都市圈、城市群的建制名称边界形态边界冲突仍时有发生,探索跨界治理和一体化治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治所驻地行政中心的过度密化,探索行政副中心设置和城市多中心布局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 4  十八大后以质量提升为主形成的适域治理市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