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沈 洁

引用本文: 沈 洁.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J].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63-178. shu
Citation:  . Temple as Axis: “Modern” and “Country” in Village from 1920s to 1940s[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04): 163-178. shu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Temple as Axis: “Modern” and “Country” in Village from 1920s to 1940s

  • 摘要: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 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 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 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1. [1]

      段从学 .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2. [2]

      陈波 .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45-166.

    3. [3]

      邓军 . 制造“希望”:1920 年代中等生的世界语想象. 学术月刊, 2017, 49(09): 161-170.

    4. [4]

      郭忠华陈奕锟 .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地理想象. 学术月刊, 2021, 53(9): 203-216.

    5. [5]

      高世蒙 .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学术月刊, 2022, 54(5): 151-160.

    6. [6]

      刘琪 . 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 —— 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7. [7]

      马陵合 . 从救国至治国:国家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铁路功能演化. 学术月刊, 2018, 50(6): 166-177.

    8. [8]

      陈晓明 .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9. [9]

      罗梁波 . 行政理性场景的演变格局:传统、现实与未来. 学术月刊, 2019, 51(5): 58-71.

    10. [10]

      张星久 . 行动中的“国家”观. 学术月刊, 2021, 53(8): 67-78.

    11. [11]

      陈波 . 欧洲文献中的土伯特:以13至18世纪为重点. 学术月刊, 2018, 50(9): 162-176.

    12. [12]

      韩水法 .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13. [13]

      郑莉 .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庙宇网络. 学术月刊, 2016, 48(01): 38-48.

    14. [14]

      欧树军 . 作为制度的国家:亨廷顿政治视野的整体性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9): 92-100.

    15. [15]

      杨国荣 . 作为规范系统的礼——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仪礼》《周礼》《礼记》. 学术月刊, 2024, 56(2): 33-44.

    16. [16]

      马华灵 . 古今之争中的洞穴隐喻:1930年代施特劳斯的思想转型. 学术月刊, 2016, 48(02): 34-45.

    17. [17]

      谷成 . 现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税收职能. 学术月刊, 2017, 49(08): 88-97.

    18. [18]

      任剑涛 . 在悬而未决之际:现代国家建构技艺的理论. 学术月刊, 2017, 49(10): 81-92.

    19. [19]

      谷成孙国宁 . 现代国家治理下的国际税收竞争再思考. 学术月刊, 2020, 52(1): 62-72.

    20. [20]

      杨春时 . 作为礼物的艺术. 学术月刊, 2020, 52(9): 123-13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5
  • 文章访问数:  3247
  • HTML全文浏览量:  316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摘要: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 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 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 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