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符杰祥

引用本文: 符杰祥.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J].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shu
Citation:  . [J]. Academic Monthly, 2016, 48(12): 111-121. shu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 摘要: 作为首篇创作谈, 《呐喊·自序》几乎包含着鲁迅所有创作的密码。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铁屋子”寓言更是被反复挖掘,乃至过度阐释。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经由“回忆”与“忘却”所构建的辩证法及其重塑鲁迅文学的启蒙意义反而不大为人注意。经历十年寂寞,不是时间改变了做梦的人,而是忘却的辩证法在时间之流中重塑了人的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所建构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辩证关系与思想空间,重塑了鲁迅的启蒙之梦,也重塑了鲁迅的文艺观与启蒙观。鲁迅对文艺的认知,由“摩罗诗力说”转变为一种“苦闷的象征”;对启蒙的反思,则实现了一种精神优越性的超克。所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的经典史论,就此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1. [1]

      陈建华 .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2. [2]

      凤媛 . 燕京大学时期的郭绍虞和1930年代新文学的学院化. 学术月刊, 2020, 52(9): 140-149.

    3. [3]

      黄海飞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4. [4]

      金进 .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33-141.

    5. [5]

      詹玲 . 启蒙视野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流变. 学术月刊, 2019, 51(4): 128-138.

    6. [6]

      程丽红 . “言语”文化兴起与清末社会之变—— 以口语传播为中心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59-169.

    7. [7]

      肖鹰 .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20, 52(9): 131-139.

    8. [8]

      ● 文贵良○ 凤媛 .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2): 206-211.

    9. [9]

      葛永海 .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10. [10]

      朱晓江 . 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 学术月刊, 2021, 53(3): 160-169.

    11. [11]

      李能知李定广 . 《红楼梦》引诗、论诗的“失误”与曹雪芹的诗学造诣.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73-181.

    12. [12]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13. [13]

      夏莹 .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7-29.

    14. [14]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15. [15]

      张蕾 . “伟大的传统”:《红楼梦》与清末民初小说. 学术月刊, 2019, 51(9): 133-142.

    16. [16]

      韩水法 .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17. [17]

      聂敏里 . 康德与福柯:被误读的“启蒙”及其后现代思想效应.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

    18. [18]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19. [19]

      褚潇白 . 关于“丁酉异梦”的互文性考辨. 学术月刊, 2019, 51(7): 113-127.

    20. [20]

      赖大仁张园园 .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 学术月刊, 2021, 53(1): 172-18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2
  • 文章访问数:  2667
  • HTML全文浏览量:  12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摘要: 作为首篇创作谈, 《呐喊·自序》几乎包含着鲁迅所有创作的密码。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铁屋子”寓言更是被反复挖掘,乃至过度阐释。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经由“回忆”与“忘却”所构建的辩证法及其重塑鲁迅文学的启蒙意义反而不大为人注意。经历十年寂寞,不是时间改变了做梦的人,而是忘却的辩证法在时间之流中重塑了人的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所建构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辩证关系与思想空间,重塑了鲁迅的启蒙之梦,也重塑了鲁迅的文艺观与启蒙观。鲁迅对文艺的认知,由“摩罗诗力说”转变为一种“苦闷的象征”;对启蒙的反思,则实现了一种精神优越性的超克。所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的经典史论,就此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