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

章永乐

引用本文: 章永乐.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J]. 学术月刊, 2018, 50(10): 91-109. shu
Citation:  Yongle ZHANG. Concert of Powers and the Grand Compromise: The Network of Treaties, the Banking Consortium and the Path of the 1911 Revolu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0): 91-109. shu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

    作者简介: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
  • 中图分类号: D90

Concert of Powers and the Grand Compromise: The Network of Treaties, the Banking Consortium and the Path of the 1911 Revolu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18-10-01

    CLC number: D90

  • 摘要: 基于“妥协−限权宪法−自由与繁荣”这一联想链条,一些研究者将辛亥革命中的南北妥协、清帝逊位视为一个包含发展出“限权宪法”潜能的政治妥协事件。这一联想机制基于一种良好愿望,但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脱节。1911−1912年,英、法、美、德、日、俄六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的 “大国协调”是塑造“大妥协”走向的关键性外因:列强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并支持袁世凯尽快获得实权。这一协调的制度基础是列强之间在辛亥革命前形成的条约网络与银行团机制。列强的 “大国协调”加速了“大妥协”的达成,这一妥协对于多民族国家保持统一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包含着的共和政治建设共识极其稀薄;同时,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不断拉大中国国内两大阵营的资源差距,加上国家机器的碎片化带来的困境,使得这场妥协极难产生一些当代论者所期待的“限权宪法”的结果。
    1. [1]

      章永乐 .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学术月刊, 2023, 55(3): 108-125.

    2. [2]

      高红霞张克令 . 民国银行家的生活样态与人际网络——以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39-154.

    3. [3]

      吴旭阳 .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04-116.

    4. [4]

      焦建华,李梦青 . 华商跨国网络与近代厦门城市发展——以闽南侨批网络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89-197.

    5. [5]

      叶初升任兆柯 . 经济学中的网络分析与网络的经济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19, 51(5): 39-46, 38.

    6. [6]

      郑莉 .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庙宇网络. 学术月刊, 2016, 48(01): 38-48.

    7. [7]

      刘少杰 . 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发展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05-117.

    8. [8]

      赵帅 . 《新中国》的创办及其“报政网络”.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73-190.

    9. [9]

      张杰 . 银行竞争如何影响企业负债率. 学术月刊, 2019, 51(1): 34-49.

    10. [10]

      朱富强 . 经济危机如何提防和善后:奥地利学派政策的两大审视. 学术月刊, 2020, 52(1): 52-61.

    11. [11]

      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学术月刊, 2017, 49(01): 5-10.

    12. [12]

      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10.

    13. [13]

      刘志彪 . 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学术月刊, 2021, 53(9): 49-56, 84.

    14. [14]

      陈钊 . 大国治理中的产业政策. 学术月刊, 2022, 54(1): 46-57, 82.

    15. [15]

      田国强 . 三大变化与重振中国经济应对之策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23, 55(5): 36-44.

    16. [16]

      陈 赟 . 《庄子》“小大之辩”两种解释取向及其有效界域. 学术月刊, 2019, 51(8): 13-26.

    17. [17]

      邹华 . 中国当代美学的八大范畴及其变异. 学术月刊, 2018, 50(8): 140-148.

    18. [18]

      黄祖辉 . 新阶段中国“易地搬迁”扶贫战略:新定位与五大关键. 学术月刊, 2020, 52(9): 48-53.

    19. [19]

      肖伟胜 . 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其反思.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21-131, 171.

    20. [20]

      何大安 . 互联网时代厂商投资经营的网络协同化. 学术月刊, 2020, 52(11): 32-4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2
  • 文章访问数:  2869
  • HTML全文浏览量:  34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8-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

    作者简介: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

摘要: 基于“妥协−限权宪法−自由与繁荣”这一联想链条,一些研究者将辛亥革命中的南北妥协、清帝逊位视为一个包含发展出“限权宪法”潜能的政治妥协事件。这一联想机制基于一种良好愿望,但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脱节。1911−1912年,英、法、美、德、日、俄六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的 “大国协调”是塑造“大妥协”走向的关键性外因:列强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并支持袁世凯尽快获得实权。这一协调的制度基础是列强之间在辛亥革命前形成的条约网络与银行团机制。列强的 “大国协调”加速了“大妥协”的达成,这一妥协对于多民族国家保持统一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包含着的共和政治建设共识极其稀薄;同时,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不断拉大中国国内两大阵营的资源差距,加上国家机器的碎片化带来的困境,使得这场妥协极难产生一些当代论者所期待的“限权宪法”的结果。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