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 至1937 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

蒋宝麟

引用本文: 蒋宝麟. 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 至1937 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J].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64-176. shu
Citation:  . [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03): 164-176. shu

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 至1937 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

  • 摘要: 从1926 年1 月起,国民党上海地方组织的最高机构被称上海特别市党部。1927 年3 月,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后,上海特别市党部得以公开从事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上海特别市党部几经改组。从1929 年2 月开始,市党部的组织架构趋向稳定。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上海特别市党部保持较强的激进性与组织动员能力,对地方行政事务多有染指,而上海市政府显得较为保守且务实,党政关系较为紧张。但随着国民党激进政治的消褪,上海市党部的政治空间越来越狭窄,党政关系逐渐平缓。而1927 至1937 年间上海城市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既为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提供组织维系与扩展的社会土壤,又制约其激进政治的蔓延。
    1. [1]

      陈波 .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45-166.

    2. [2]

      陈晓明 .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3. [3]

      吴晓林 . 党如何链接社会:城市社区党建的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 学术月刊, 2020, 52(5): 72-86.

    4. [4]

      侯中军 . 1945年中苏谈判前国民政府围绕雅尔塔密约的外交交涉. 学术月刊, 2021, 53(4): 205-216.

    5. [5]

      梅剑华 . 意识理解的多元进路与解释鸿沟. 学术月刊, 2023, 55(10): 25-35.

    6. [6]

      刘作翔 . 构建法治主导下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多元规范和多元秩序的共存共治. 学术月刊, 2020, 52(5): 102-112.

    7. [7]

      许纪霖 . 晚清一代激进知识人的历史世界与精神情怀. 学术月刊, 2021, 53(5): 202-216.

    8. [8]

      沈 洁 .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63-178.

    9. [9]

      杨乃乔姜哲 . 性情的学术诉求与多元的学术观念—— 杨乃乔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79-184.

    10. [10]

      魏磊杰 .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学术月刊, 2022, 54(6): 109-124.

    11. [11]

      周寻 . 多元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普实克与夏志清.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57-167.

    12. [12]

      许超,杨雪冬 . 时代命题与实践导向——议题视角下的百年中国政治学进程. 学术月刊, 2023, 55(5): 83-93.

    13. [13]

      姚尚建 . 贫困与城市性的纠偏. 学术月刊, 2021, 53(5): 87-95.

    14. [14]

      纪竞垚刘守英 . 代际革命与农民的城市权利. 学术月刊, 2019, 51(7): 43-55.

    15. [15]

      冯贤亮 . 国家与地方的互动:明末嘉善县域社会的赋役问题及其政治调控. 学术月刊, 2023, 55(4): 181-195.

    16. [16]

      张小虎 . 论刑法上典型异样因果形态的因果关系特别判断. 学术月刊, 2017, 49(11): 79-115.

    17. [17]

      黄旦 . “奇闻异事,罔不毕录”:上海“城”的移动. 学术月刊, 2017, 49(10): 141-161.

    18. [18]

      孙尚扬 . 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新儒家对基督教道德的吸收 —— 以陈独秀和贺麟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57-164.

    19. [19]

      盛 垒 权 衡 . 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联动:“一带一路”的实践逻辑与深化策略. 学术月刊, 2018, 50(04): 46-57.

    20. [20]

      杜正贞 . 区域社会中作为信仰、制度与民俗的“社”—— 基于近十年晋东南研究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9-16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8
  • 文章访问数:  3219
  • HTML全文浏览量:  33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 至1937 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

摘要: 从1926 年1 月起,国民党上海地方组织的最高机构被称上海特别市党部。1927 年3 月,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后,上海特别市党部得以公开从事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上海特别市党部几经改组。从1929 年2 月开始,市党部的组织架构趋向稳定。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上海特别市党部保持较强的激进性与组织动员能力,对地方行政事务多有染指,而上海市政府显得较为保守且务实,党政关系较为紧张。但随着国民党激进政治的消褪,上海市党部的政治空间越来越狭窄,党政关系逐渐平缓。而1927 至1937 年间上海城市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既为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提供组织维系与扩展的社会土壤,又制约其激进政治的蔓延。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