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性情的学术诉求与多元的学术观念—— 杨乃乔教授访谈
杨乃乔, 姜哲
杨乃乔,男,1955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获文献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1997年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获比较文学博士后资格证书;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去美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德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高校讲学与访学。著有《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学苑出版社2002年);《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译著:《后殖民批评》(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编有《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被教育部选为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获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奖,2006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华诞纪念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比较诗学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中西书局2016年)。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文学评论》与《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中西艺术理论比较研究、美术批评与当代艺术批评。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
姜哲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是中西方“经学变古时代”极富挑战意义的诠释学方法和命题。为了反对各自经学传统的“繁琐”与“破碎”,欧阳修和马丁·路德均以捍卫或重申“圣经权威”为己任,并且都在这一诠释诉求下选择了“经义显明”的释经策略。而在具体的解经操作中,两位经学变古者又假借某种“单一”的“本义观”,以摆落各自经学中的“四重意义说”。然而,由于“本义观”的“先行”及其内在的“二元性”——圣人之志/诗人之意、灵意/字句,“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亦在信仰与理解的诠释循环中反转为“据义求文”。
关键词: 欧阳修, 马丁·路德, 据文求义, 惟凭《圣经》, 义文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