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全球化快速地改变着人口分布的格局,“流动”已经成为最鲜明的世界图景。与关注静态的社会事实不同,移民理论致力于在新的经验条件下重新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交互性、情境性以及多面性。在新流动范式的导向下,当代移民研究实现了理论与方法的整体转型,但却因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分析路径的持续争议以及内在的价值纠葛,使移民研究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厘清移民理论发展的主要轴线,检视当代移民理论的转型及其未尽的理论讨论,可以为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跨学科领域在寻求医疗干预的补充性和替代性措施过程中突破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取向的认识限制,将“社区”作为治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控工具。随即而来的一系列消极后果将争论聚焦于:社区防控的有效性证据是什么?通过批判性地审视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防控经验,基于对工具假说的批评,我们可以引导社区从“被动工具型”向“积极自主型”的防控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社区将作为一个积极自主的行动者在短期疫情防控流程中与政府机构互补;另一方面,社区将作为常态性的预防共同体表现出对长远社会复苏、风险实时监控,以及突发危机应对的坚定承诺。社区由此能够成为一种常态性和应急性并存的风险应对共同体。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需要”概念快速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热门话语,并引发了跨学科的持续反响,而主流社会学却在这一议题上表现出了集体失语,这深层次地提示着当前社会学在回应规范议题上正在丧失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运思方式。为“人”服务、关注人类需要的社会学亟待重新思考其规范传统的当代价值,重建“需要为本”的规范社会学传统。为此,要积极推动为了“善”和“人类进步”来应用社会学,强化事实取向与规范取向的合流来回应“好社会”的议题,并努力实现社会学研究与政治行动之间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