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在价值理论中的作用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经济思想史上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二元或多元的,一方面,他提出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单要素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购买的劳动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形成了多要素价值论。由此,到底是耗费的劳动还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便成为经济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在全面准确理解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的基础上,并对经济思想史上有关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误解进行评析,力求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对斯密的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度量中的不同作用做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1)从个量微观的角度看,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之比等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2)从总量宏观的角度看,总价值=耗费的劳动总量=购买的劳动总量;(3)总价值等于总劳动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就价值尺度而言的,并不能以此证明价值是单纯由劳动创造的。
关键词: 耗费的劳动, 购买的劳动, 价值决定, 价值尺度, 广义价值论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
刘乐易, 曹越洋, 蔡继明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又遭遇全球化逆流,中国现阶段政策似乎并不符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相通之处。基于从分工体系转变和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两个路径,可以具体分析历史上中国在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经济的长期正向影响,以及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进一步,通过比较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印两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经验证据,由此得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驱动力与必然性。
关键词: 静态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 分工体系转变, 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