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见的"门图"文书相当有限,但却是我们观察区域社会变迁的珍贵史料。在传统时代的徽州,僧、道是颇为特殊的群体。自宋代以来,在地方上具有实力的族姓成为寺庙、道观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时,建寺(观)守祠颇为普遍,寺庙道观对于特定族姓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依附关系。然而,及至明代中叶以后,不少族姓与寺庙道观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围绕着寺庙、道观出现了诸多纷争,其焦点主要在于——当时与特定族姓若即若离的一些寺庙、道观,最初究竟是立寺(观)护祠,还是从一开始就是众姓香火。揆诸实际,由于明代前、中期不少族姓一度疏于对寺庙、道观的支持与控制,这些寺庙、道观遂殚思竭虑地挣脱特定族姓之控制。可能也就在此后不久,僧、道逐渐发展出各自的"门图",借此将原本隶属于一姓的香火院变为四方众姓之公共香火。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门图"便作为僧、道的一种权益或资产可以继承、买卖及典当。僧、道通过发展"门图",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而摆脱了先前特定族姓檀越之控制,这也不断诱发一些族姓与寺庙、道观的矛盾与冲突。当时,徽州的各个族姓也正是通过与僧、道以及佃仆(或小姓)之纠纷与冲突,加强了自身的宗族统合——这是明代中叶以来伴随着徽州社会的剧烈变迁,僧(道)、俗双方都在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