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沈 洁

引用本文: 沈 洁.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J].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63-178. shu
Citation:  . Temple as Axis: “Modern” and “Country” in Village from 1920s to 1940s[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04): 163-178. shu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Temple as Axis: “Modern” and “Country” in Village from 1920s to 1940s

  • 摘要: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 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 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 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5
  • 文章访问数:  4017
  • HTML全文浏览量:  36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摘要: 自晚清始,中国社会被纳入现代改造浪潮之中,至1928 年国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破除迷信运动,“现代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权威对民间文化、乡村社会的精神结构造成一种强势介入。透过1920年代至1940 年代一个华北村庄中的信仰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现代”的力量怎样进入村庄、村庄如何回应。乡村庙宇及围绕其间的乡村生活在现代风暴到来之时,有种种潜流式的抵抗与自我修复,它们柔性地对待现代与国家的侵入。庙宇既担负村庄生活内部的宗教、政治、经济、教育、 社交、娱乐等功能,又成为沟通村庄与外部力量的中介,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展开极大程度依赖、依附于传统与惯习;“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有许多关于现代国家确立过程的流动情节。反迷信语境底下,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情境化的变迁形态便是现代中国确立过程之多歧与曲折的具体呈现。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