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肖伟胜

引用本文: 肖伟胜.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J].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29-141. shu
Citation:  Weisheng XIAO. On the Fate and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after “the End of Literature”[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11): 129-141. shu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作者简介: 肖伟胜,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 400715) ;
  • 中图分类号: I0

On the Fate and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after “the End of Literature”

  • Available Online: 2020-11-20

    CLC number: I0

  • 摘要: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1598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11-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作者简介:肖伟胜,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 400715)

摘要: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