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

张庆熊

引用本文: 张庆熊.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J]. 学术月刊, 2019, 51(11): 24-30. shu
Citation:  Qingxiong ZHA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ublic Interpretation and Its 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Mode with Critical Dimension[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1): 24-30. shu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

    作者简介: 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 中图分类号: B5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ublic Interpretation and Its 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Mode with Critical Dimension

  • Available Online: 2019-11-01

    CLC number: B5

  • 摘要: 公共诠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话语交往方式,具有社会功能。诠释学起源于对文化经典的诠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丰富的实践。对文化经典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诠释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和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公共诠释与生活形式、伦常规范乃至政治权力相关联。这里存在共同体与个体、客观与主观、传承与革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阐明,与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作用。这意味着公共诠释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把握好这里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诠释的积极意义。
    1. [1]

      甘绍平 . 自然性与自主性:伦理规范生成的路径分野. 学术月刊, 2025, 57(7): 19-30.

    2. [2]

      周东平刘安迪 . 论中华条标传统的话语构建与创造性转化.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18.

    3. [3]

      姚大力 . 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华文明多样性. 学术月刊, 2025, 57(7): 5-1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2259
  • HTML全文浏览量:  29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1-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

    作者简介: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摘要: 公共诠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话语交往方式,具有社会功能。诠释学起源于对文化经典的诠释,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丰富的实践。对文化经典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诠释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和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公共诠释与生活形式、伦常规范乃至政治权力相关联。这里存在共同体与个体、客观与主观、传承与革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阐明,与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作用。这意味着公共诠释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把握好这里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诠释的积极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