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符杰祥

引用本文: 符杰祥.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J].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shu
Citation:  . [J]. Academic Monthly, 2016, 48(12): 111-121. shu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 摘要: 作为首篇创作谈, 《呐喊·自序》几乎包含着鲁迅所有创作的密码。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铁屋子”寓言更是被反复挖掘,乃至过度阐释。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经由“回忆”与“忘却”所构建的辩证法及其重塑鲁迅文学的启蒙意义反而不大为人注意。经历十年寂寞,不是时间改变了做梦的人,而是忘却的辩证法在时间之流中重塑了人的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所建构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辩证关系与思想空间,重塑了鲁迅的启蒙之梦,也重塑了鲁迅的文艺观与启蒙观。鲁迅对文艺的认知,由“摩罗诗力说”转变为一种“苦闷的象征”;对启蒙的反思,则实现了一种精神优越性的超克。所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的经典史论,就此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4
  • 文章访问数:  3411
  • HTML全文浏览量:  23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摘要: 作为首篇创作谈, 《呐喊·自序》几乎包含着鲁迅所有创作的密码。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铁屋子”寓言更是被反复挖掘,乃至过度阐释。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经由“回忆”与“忘却”所构建的辩证法及其重塑鲁迅文学的启蒙意义反而不大为人注意。经历十年寂寞,不是时间改变了做梦的人,而是忘却的辩证法在时间之流中重塑了人的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所建构的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辩证关系与思想空间,重塑了鲁迅的启蒙之梦,也重塑了鲁迅的文艺观与启蒙观。鲁迅对文艺的认知,由“摩罗诗力说”转变为一种“苦闷的象征”;对启蒙的反思,则实现了一种精神优越性的超克。所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的经典史论,就此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