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方法

万勇 李亚兰

引用本文: 万勇, 李亚兰. 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方法[J]. 学术月刊, 2025, 57(6): 95-106. shu
Citation:  WAN Yong,  LI Yalan. 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Originality of Works in Copyright Law[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6): 95-106. shu

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方法

    作者简介: 万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李亚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法典网络侵权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实施的疑难问题研究”(21BFX020)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D9

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Originality of Works in Copyright Law

  • CLC number: D9

  • 摘要: 无论是基于“可区别的变化”规则、现代知识产权法从劳动转向对象的特定历史叙事、创作行为的事实行为属性,还是基于后现代哲学“作者已死”理论,都无法推导出“独创性判断与创作过程无关”的结论。若主张“创作过程无意义”,将无法解释权利共存、独立创作、著作权法的人文观等诸多方面。独创性判断之所以依赖于对创作过程的考察,是因为其需要证立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排他性关系,这又进一步源于法律本身的关系性。结果的差异性只是一种提高法律推理效率的通常性假定,未必表征独创性。在哲学维度上,过程与结果属于划分而非分类(对立),不应将之视为二分法。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提供意志,意志支配行为,行为实现结果,三者结合为主体的选择。具体判断时,应先根据创作过程对表达进行归类,这种归类应比法定作品类型更细致,再以同类作品的通常创作过程为标准,判断其是否存在取舍空间,而后判断创作行为与创作意志是否足以表明存在特定关系。独创性判断活动最终要实现的,是主体身份的特定化,而不仅是对象本身的特定化。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156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方法

    作者简介:万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李亚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法典网络侵权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实施的疑难问题研究”(21BFX02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无论是基于“可区别的变化”规则、现代知识产权法从劳动转向对象的特定历史叙事、创作行为的事实行为属性,还是基于后现代哲学“作者已死”理论,都无法推导出“独创性判断与创作过程无关”的结论。若主张“创作过程无意义”,将无法解释权利共存、独立创作、著作权法的人文观等诸多方面。独创性判断之所以依赖于对创作过程的考察,是因为其需要证立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排他性关系,这又进一步源于法律本身的关系性。结果的差异性只是一种提高法律推理效率的通常性假定,未必表征独创性。在哲学维度上,过程与结果属于划分而非分类(对立),不应将之视为二分法。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提供意志,意志支配行为,行为实现结果,三者结合为主体的选择。具体判断时,应先根据创作过程对表达进行归类,这种归类应比法定作品类型更细致,再以同类作品的通常创作过程为标准,判断其是否存在取舍空间,而后判断创作行为与创作意志是否足以表明存在特定关系。独创性判断活动最终要实现的,是主体身份的特定化,而不仅是对象本身的特定化。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