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平等与效率的兼顾——《慈善法》的激励与分配效应

黄伟 王旸 陈钊

引用本文: 黄伟, 王旸, 陈钊. 平等与效率的兼顾——《慈善法》的激励与分配效应[J]. 学术月刊, 2025, 57(7): 79-93. shu
Citation:  HUANG Wei,  WANG Yang,  CHEN Zhao. Balancing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Incentive and Allocation Effects of the Charity Law[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7): 79-93. shu

平等与效率的兼顾——《慈善法》的激励与分配效应

    作者简介: 黄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上海 201620);王旸,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1701);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200433)。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22BJL02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 (2023JZDZ01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文本分析视角下上市公司商誉泡沫的形成机制与风险预警研究"(2021EJB009)的阶段性成果。陈钊为本文通讯作者。

  • 中图分类号: F06

Balancing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Incentive and Allocation Effects of the Charity Law

  • CLC number: F06

  • 摘要: 慈善组织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核心载体,其激励与分配效应的发挥有可能使我们在兼顾平等与效率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以2016年《慈善法》对非公募基金会管理费用率的差异化调整为政策背景,并基于2012-2021年中国5140家慈善基金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可以系统考察薪酬激励对慈善组织效率(捐赠收入)与平等(公益支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 《慈善法》显著提升非公募基金会管理费用率,驱动员工工资福利支出率增长0. 5%,验证了薪酬激励的传导机制;(2) 政策实施后,非公募基金会捐赠收入与公益支出分别增长约15%,反映出这一制度调整在实现效率目标的同时对平等目标的兼容性;(3) 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平等与效率目标的兼容在高社会信任度、高竞争强度的环境中有明显体现,但在低社会信任度、低竞争强度的环境中则没有捐赠收入的明显增加,仅体现为公益支出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慈善领域"平等-效率"的兼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证实适度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慈善组织平等与效率的双重优化,进而为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1. [1]

      张琦 . 从《济贫法》之争看古典经济学的公平观. 学术月刊, 2025, 57(7): 67-78.

    2. [2]

      夏寅 . “李生”·“二古”·“曼殊”:《荆生》事件的三位关系人. 学术月刊, 2025, 57(7): 155-165.

    3. [3]

      胡洁 . 社会心态:一种群体精神史的书写与阐释路径. 学术月刊, 2025, 57(7): 144-154.

    4. [4]

      黄江苏 . 王方仁与鲁迅及朝花社停办关系考论. 学术月刊, 2025, 57(7): 179-189.

    5. [5]

      许松影黄雄英 . 理性、制衡与统治:“国家作为机器”的意义和谱系.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9-143.

    6. [6]

      甘绍平 . 自然性与自主性:伦理规范生成的路径分野. 学术月刊, 2025, 57(7): 19-30.

    7. [7]

      周东平刘安迪 . 论中华条标传统的话语构建与创造性转化.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18.

    8. [8]

      王振忠 . 从“门图”文书看徽州僧(道)俗关系与传统社会之变迁. 学术月刊, 2025, 57(7): 203-216.

    9. [9]

      姚大力 . 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华文明多样性. 学术月刊, 2025, 57(7): 5-11.

    10. [10]

      李忠民张剑光 . 入冥与升仙:画像砖所见两汉身后世界的双重想象. 学术月刊, 2025, 57(7): 190-2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1
  • HTML全文浏览量:  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平等与效率的兼顾——《慈善法》的激励与分配效应

    作者简介:黄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上海 201620);王旸,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1701);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22BJL02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 (2023JZDZ01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文本分析视角下上市公司商誉泡沫的形成机制与风险预警研究"(2021EJB009)的阶段性成果。陈钊为本文通讯作者。

摘要: 慈善组织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核心载体,其激励与分配效应的发挥有可能使我们在兼顾平等与效率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以2016年《慈善法》对非公募基金会管理费用率的差异化调整为政策背景,并基于2012-2021年中国5140家慈善基金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可以系统考察薪酬激励对慈善组织效率(捐赠收入)与平等(公益支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 《慈善法》显著提升非公募基金会管理费用率,驱动员工工资福利支出率增长0. 5%,验证了薪酬激励的传导机制;(2) 政策实施后,非公募基金会捐赠收入与公益支出分别增长约15%,反映出这一制度调整在实现效率目标的同时对平等目标的兼容性;(3) 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平等与效率目标的兼容在高社会信任度、高竞争强度的环境中有明显体现,但在低社会信任度、低竞争强度的环境中则没有捐赠收入的明显增加,仅体现为公益支出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慈善领域"平等-效率"的兼容性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证实适度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慈善组织平等与效率的双重优化,进而为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