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区域社会中作为信仰、制度与民俗的“社”—— 基于近十年晋东南研究的反思

杜正贞

引用本文: 杜正贞. 区域社会中作为信仰、制度与民俗的“社”—— 基于近十年晋东南研究的反思[J].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9-160. shu
Citation:  . [J]. Academic Monthly, 2016, 48(12): 149-160. shu

区域社会中作为信仰、制度与民俗的“社”—— 基于近十年晋东南研究的反思

  • 摘要: 近十年来,学界发掘利用山西东南部的碑刻、赛会写卷等文献,从宗教信仰、基层组织和演剧、赛社仪式等角度,对该地“社”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从地方社会实践的层面,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社”的典型个案。各个不同侧面的探讨都显示,“社”的内容和形态在唐宋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奠定了该地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后不同政权、制度的进入和地方权力主体的变化,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晋东南“社”所展现的地方社会和历史,也与福建东南沿海形成对比。 对区域历史中的“社”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概括“社”的意涵,或者在“国家-社会”的固化结构模型中陈述“社”的功能,而是以“社”为切入点,理解区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社人”的观念和行为。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6
  • 文章访问数:  3326
  • HTML全文浏览量:  155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区域社会中作为信仰、制度与民俗的“社”—— 基于近十年晋东南研究的反思

摘要: 近十年来,学界发掘利用山西东南部的碑刻、赛会写卷等文献,从宗教信仰、基层组织和演剧、赛社仪式等角度,对该地“社”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从地方社会实践的层面,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社”的典型个案。各个不同侧面的探讨都显示,“社”的内容和形态在唐宋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奠定了该地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后不同政权、制度的进入和地方权力主体的变化,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晋东南“社”所展现的地方社会和历史,也与福建东南沿海形成对比。 对区域历史中的“社”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概括“社”的意涵,或者在“国家-社会”的固化结构模型中陈述“社”的功能,而是以“社”为切入点,理解区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社人”的观念和行为。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