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破立之道:后发国家的赶超逻辑

胡乐明 杨虎涛

引用本文: 胡乐明, 杨虎涛. 破立之道:后发国家的赶超逻辑[J]. 学术月刊, 2025, 57(5): 61-74. shu
Citation:  HU Leming,  YANG Hutao. The Dialectic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 Catch-up Dynamics of Latecomer Nations[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5): 61-74. shu

破立之道:后发国家的赶超逻辑

    作者简介: 胡乐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836);杨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36)。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研究”(23&ZD1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3ZDA043)、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塑造研究”(2025XYZD08)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F06

The Dialectic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 Catch-up Dynamics of Latecomer Nations

  • CLC number: F06

  • 摘要: 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创造性效应和破坏性效应的展开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和累积转换过程。它不仅涉及新、旧经济部门的结构性转型和替代,同时也关系到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重塑。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赶超,本质上是一个围绕着生产力质变而展开的技术—制度创新和协同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创新性变革、进化的适应性变革和退化的适应性变革等不同类型。要成功实现赶超,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社会生产的技术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制度体系的创新性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克服当前经济三重转型压力,成功实现赶超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同时处理好制度与技术两个层次的破与立,形成持续的创新性变革。
    1. [1]

      周东平刘安迪 . 论中华条标传统的话语构建与创造性转化.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18.

    2. [2]

      李石杨刚 . 中国农村发展的度量指标——基于能力路径的研究. 学术月刊, 2025, 57(7): 94-101.

    3. [3]

      魏屹东 . 人工智能发展如何抉择:“祛魅”“返魅”还是“拟魅”. 学术月刊, 2025, 57(7): 31-40.

    4. [4]

      张琦 . 从《济贫法》之争看古典经济学的公平观. 学术月刊, 2025, 57(7): 67-78.

    5. [5]

      甘绍平 . 自然性与自主性:伦理规范生成的路径分野. 学术月刊, 2025, 57(7): 19-30.

    6. [6]

      罗必良 . 利维坦:从农业到人工智能——技术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25, 57(7): 52-66.

    7. [7]

      黄江苏 . 王方仁与鲁迅及朝花社停办关系考论. 学术月刊, 2025, 57(7): 179-189.

    8. [8]

      夏寅 . “李生”·“二古”·“曼殊”:《荆生》事件的三位关系人. 学术月刊, 2025, 57(7): 155-165.

    9. [9]

      王振忠 . 从“门图”文书看徽州僧(道)俗关系与传统社会之变迁. 学术月刊, 2025, 57(7): 203-216.

    10. [10]

      姚大力 . 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华文明多样性. 学术月刊, 2025, 57(7): 5-1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6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破立之道:后发国家的赶超逻辑

    作者简介:胡乐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836);杨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3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研究”(23&ZD1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3ZDA043)、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塑造研究”(2025XYZD0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创造性效应和破坏性效应的展开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和累积转换过程。它不仅涉及新、旧经济部门的结构性转型和替代,同时也关系到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重塑。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赶超,本质上是一个围绕着生产力质变而展开的技术—制度创新和协同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创新性变革、进化的适应性变革和退化的适应性变革等不同类型。要成功实现赶超,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社会生产的技术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制度体系的创新性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克服当前经济三重转型压力,成功实现赶超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同时处理好制度与技术两个层次的破与立,形成持续的创新性变革。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