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孙向晨

引用本文: 孙向晨.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J]. 学术月刊, 2024, 56(3): 20-36. shu
Citation:  SUN Xiangchen. Why and How to Return Family:The Redemption of Modernity[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3): 20-36. shu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作者简介: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项目“汉语哲学的历史基础及其理论建构”(19GZGX05)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B0

Why and How to Return Family:The Redemption of Modernity

  • CLC number: B0

  • 摘要: “家”是一个牵动复杂情感的词。作为哲学研究,我们需要将对“家”的日常意识、历史机制、社科研究都悬置起来,澄清作为哲学概念的“家”,揭示“家”作为人类生存论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性建基在“离家”的逻辑上,个体作为主体的优先地位发端于新教神学,深化于近代哲学,但个体—主体的深层次危机却催生了现代虚无主义。基于汉语世界对于救赎的解读路径,对于现代性的救赎给出了源于汉语世界的方案,“归家”成为这种复归式救赎的方向。在这一视域的指引下,现代西方哲学同样显露出一条基于“家”的拯救路径。最终,我们要基于“家本体论”揭示出人类生存的“温暖”面向。
    1. [1]

      顾少华 . 清末“历史哲学”概念的创制.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57-164.

    2. [2]

      颜青山 .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3. [3]

      杨国荣 .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22.

    4. [4]

      韩庆祥 . 世界多样与普惠哲学—— 构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9): 5-14.

    5. [5]

      马琳 . 比较哲学中的家族相似概念及其跨文化延拓. 学术月刊, 2016, 48(07): 20-30.

    6. [6]

      褚潇白 .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学术月刊, 2021, 53(3): 146-159.

    7. [7]

      王宏图 . 家国叙事与个体精神叙事的叠合与断裂.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16-129.

    8. [8]

      郭亮 . 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5): 96-105.

    9. [9]

      周大鹏 .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熊彼特型增长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7): 57-68.

    10. [10]

      程雪阳 . 从家国到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国”转型的历史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5): 107-118.

    11. [11]

      ● 黄勇○ 王振钰 .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09-216.

    12. [12]

      钟宁桦何佳馨黄伟 . 经理人权力与员工工资—— 来自五百家非上市公司的证据. 学术月刊, 2017, 49(03): 48-60.

    13. [13]

      罗长远刘子琦 . 经济增速放缓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吗. 学术月刊, 2022, 54(9): 46-59.

    14. [14]

      肖瑛,郭琦,符佳佳,王东晖 .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学术月刊, 2023, 55(7): 115-127.

    15. [15]

      张兵 . 中国哲学的“回返”疑难. 学术月刊, 2019, 51(2): 17-33.

    16. [16]

      曾可昕张小蒂 . 中国企业家精神增进的激励机理—— 以矫正资本市场的估值扭曲为视角. 学术月刊, 2016, 48(08): 61-70.

    17. [17]

      刘森林 . 何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义. 学术月刊, 2020, 52(1): 30-39.

    18. [18]

      吴晓明 .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7.

    19. [19]

      周建漳 . 科学革命与哲学的可能. 学术月刊, 2023, 55(4): 72-81, 150.

    20. [20]

      郁振华 .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170
  • HTML全文浏览量:  7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作者简介: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项目“汉语哲学的历史基础及其理论建构”(19GZGX0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家”是一个牵动复杂情感的词。作为哲学研究,我们需要将对“家”的日常意识、历史机制、社科研究都悬置起来,澄清作为哲学概念的“家”,揭示“家”作为人类生存论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性建基在“离家”的逻辑上,个体作为主体的优先地位发端于新教神学,深化于近代哲学,但个体—主体的深层次危机却催生了现代虚无主义。基于汉语世界对于救赎的解读路径,对于现代性的救赎给出了源于汉语世界的方案,“归家”成为这种复归式救赎的方向。在这一视域的指引下,现代西方哲学同样显露出一条基于“家”的拯救路径。最终,我们要基于“家本体论”揭示出人类生存的“温暖”面向。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