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见证

赵静蓉

引用本文: 赵静蓉.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见证[J]. 学术月刊, 2024, 56(3): 155-164. shu
Citation:  ZHAO Jingrong. How to Witness in the Digital Age[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3): 155-164. shu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见证

    作者简介: 赵静蓉,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化的审美研究”(22ZD05)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时代创伤书写的跨媒介研究”(GD21CZW04)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I0

How to Witness in the Digital Age

  • CLC number: I0

  • 摘要: 传统意义上的见证强调见证者的“在场”与“看见”,也因此赋予了见证者无可比拟的“事实权威”与“道德优势”。但在数字时代,随着媒介与技术的发展,见证的方式、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数字时代的见证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见证,二是在数字时代见证。数字见证就是计算机取证与作证,其实质就是为数据赋权,以数字记忆代替完成人的记忆工作。数字见证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自身的见证,在数字时代进行见证受到媒介的深度影响,是一种媒介见证和全民性的情境见证,它不以复原历史真相为目的,而强调经验转换和情感生成,它也重塑了见证者与过去的关系。
    1. [1]

      莫伟民 . 见证“异识”——利奥塔的哲学政治学探究. 学术月刊, 2024, 56(2): 45-56.

    2. [2]

      陶东风 . 阿维夏伊·马格利特论道德见证者. 学术月刊, 2018, 50(7): 133-141.

    3. [3]

      温海清 . 再论数字7在蒙元时代的呈现及其象征意义. 学术月刊, 2021, 53(2): 195-205.

    4. [4]

      杨菊华 . 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消长:数字时代的代际关系.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21-133.

    5. [5]

      何启志,彭明生 . 数字时代的有为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3): 96-106.

    6. [6]

      瞿骏 .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7. [7]

      陈堂发 . 媒介文化:伦理抑或权利范畴生活方式.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51-158, 179.

    8. [8]

      张江 . 前见是不是立场.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18-127.

    9. [9]

      高新民胡水周 . 佛教心灵哲学重构之我见. 学术月刊, 2018, 50(5): 25-35.

    10. [10]

      杨知文 .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11-122.

    11. [11]

      胡康 . 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新证. 学术月刊, 2022, 54(1): 178-193.

    12. [12]

      邓绍根杨雅芸尚旭旭 . 媒介、交往与近代化中国—— 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综述.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77-178.

    13. [13]

      吕铁李载驰 . 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学术月刊, 2022, 54(10): 59-69.

    14. [14]

      庞学铨 . 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 学术月刊, 2021, 53(1): 23-34.

    15. [15]

      ● 苏力○ 于明 . 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创造. 学术月刊, 2020, 52(3): 179-184.

    16. [16]

      ● 贺桂梅○ 李浴洋 . 中国视野·当代经验·文学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12): 202-211.

    17. [17]

      郁锋 . 重审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7-24.

    18. [18]

      卞绍斌 . 强制与自由:康德法权学说的道德证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9-30.

    19. [19]

      孟彦弘 . 以图证史:艺术与真实——凭几而写抑或持简而书?. 学术月刊, 2017, 49(12): 38-40.

    20. [20]

      卞绍斌 . 走出自然状态:康德与公共法权的证成. 学术月刊, 2019, 51(6): 13-3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21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见证

    作者简介:赵静蓉,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化的审美研究”(22ZD05)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时代创伤书写的跨媒介研究”(GD21CZW0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传统意义上的见证强调见证者的“在场”与“看见”,也因此赋予了见证者无可比拟的“事实权威”与“道德优势”。但在数字时代,随着媒介与技术的发展,见证的方式、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数字时代的见证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见证,二是在数字时代见证。数字见证就是计算机取证与作证,其实质就是为数据赋权,以数字记忆代替完成人的记忆工作。数字见证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自身的见证,在数字时代进行见证受到媒介的深度影响,是一种媒介见证和全民性的情境见证,它不以复原历史真相为目的,而强调经验转换和情感生成,它也重塑了见证者与过去的关系。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