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洪汉鼎

引用本文: 洪汉鼎.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J].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shu
Citation:  Handing HONG. Hermeneutics and the Eternity of Human Mind[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0): 5-16. shu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作者简介: 洪汉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
  • 中图分类号: B5

Hermeneutics and the Eternity of Human Mind

  • Available Online: 2018-10-01

    CLC number: B5

  • 摘要: 精神的永恒或不朽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古希腊阿尔克迈把人类的毁灭归之于人不能把终点与起点联结起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柏拉图求之于灵魂不灭,为宗教信仰打下基础,之后由于历史观念的出现,人们又以种族延续来继承个体灵魂不灭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黑格尔、狄尔泰等都对精神的永恒性作出过自己的阐发。但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应是人类精神或观念的不断传承和提升。伽达默尔以效果历史概念代替海德格尔的天命或命运概念,以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去应对无限的天命存在,认为人能从历史中汲取认识并为其自我理解指定方向,“处于传统之中”表现了真理的源泉。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德、功和言真正能达到永恒和不朽,唯在于后人对它们的不断传承和诠释。诠释学正是在这里强调传统的继承就在于不断诠释和创新,古代与现代、陌生性与熟悉性不断中介和综合,乃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唯一途径。
    1. [1]

      王德峰张敏琪 .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2. [2]

      郭勇健 .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学术月刊, 2018, 50(5): 128-137.

    3. [3]

      景海峰 .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4. [4]

      景海峰 .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 学术月刊, 2022, 54(5): 5-15.

    5. [5]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6. [6]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7. [7]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8. [8]

      李怡 . 在历史中发现“文学性”. 学术月刊, 2023, 55(5): 157-161.

    9. [9]

      吴根友 .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6-31.

    10. [10]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11. [11]

      任锋 . 中国政治传统研究与历史政治学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20, 52(1): 73-83.

    12. [12]

      郭台辉 .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来源. 学术月刊, 2019, 51(12): 81-94.

    13. [13]

      陈晓隽吴光辉 . “Philosophy”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03): 21-29.

    14. [14]

      肖瑛 . 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5-16.

    15. [15]

      陈晓明 .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16. [16]

      张一兵张福公孔伟宇吴婷 . 经济学话语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笔谈). 学术月刊, 2022, 54(6): 5-10.

    17. [17]

      成庆 . 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64-179.

    18. [18]

      韩水法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19. [19]

      徐坚 . 三角缘神兽镜再检讨:从金石学、以物证史到历史考古学. 学术月刊, 2022, 54(3): 193-200.

    20. [20]

      周业安张海燕 . 行为经济学半个多世纪的演进: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学术月刊, 2023, 55(4): 91-9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4
  • 文章访问数:  3062
  • HTML全文浏览量:  558
文章相关
  •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25
  • 刊出日期:  2018-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作者简介:洪汉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

摘要: 精神的永恒或不朽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古希腊阿尔克迈把人类的毁灭归之于人不能把终点与起点联结起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柏拉图求之于灵魂不灭,为宗教信仰打下基础,之后由于历史观念的出现,人们又以种族延续来继承个体灵魂不灭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黑格尔、狄尔泰等都对精神的永恒性作出过自己的阐发。但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应是人类精神或观念的不断传承和提升。伽达默尔以效果历史概念代替海德格尔的天命或命运概念,以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去应对无限的天命存在,认为人能从历史中汲取认识并为其自我理解指定方向,“处于传统之中”表现了真理的源泉。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德、功和言真正能达到永恒和不朽,唯在于后人对它们的不断传承和诠释。诠释学正是在这里强调传统的继承就在于不断诠释和创新,古代与现代、陌生性与熟悉性不断中介和综合,乃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唯一途径。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