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 分享到:

  2020年12月5日,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


  权衡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近年来,市社联在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开展了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系列研究,成立了16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基地,凝练了12个基本问题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学理化研究,积极倡导和组织上海社科领域“五路大军”以学术方式研究和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力争推出一批上海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研究的优秀理论成果为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新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分别就“恩格斯和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意蕴与意义”发表主旨演讲。
  程恩富教授指出,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和列宁诞辰150周年,我们要重视研究恩格斯和列宁的光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继承并发展恩格斯的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思想,对于推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具有启迪意义;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潘世伟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考虑如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融为一体进行整体思考,聚焦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多重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性和优越性、不同类别的现代化路径及相互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能级以及文明型国家现代化的特殊性等核心问题。林建华教授认为,创造性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方面;在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徐觉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主任潘金娥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薛飞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围绕论坛核心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学术研究必须立足实践、直面现实,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好国际与国内的联系。
  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践马”和“在马建马”,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交汇融合的大视野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学术月刊》杂志社总编辑姜佑福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轩传树研究员分别主持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和主题发言。《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澎湃新闻》等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