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文化自信:中国经验及理论探讨”研讨会

  • 分享到:

2023年9月9日,“文化自信:中国经验及理论探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及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主持,《学术月刊》金福林总编辑和复旦大学周怡教授进行会议致辞。金福林总编辑向大家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馆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学术月刊》的办刊理念与风格,希望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发表各自的学术见解并进行充分的学术讨论。周怡教授结合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情况,对会议的筹办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本次的研讨会的目的是能够进行更为集中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交锋,并对专委会以及后续研讨会的举办进行了展望。

会议研讨的第一个单元主题为“理论发展与道德转向”,由《学术月刊》朱颖编辑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评议。

上海大学肖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把文化带入对“权力”的理解》,从若干具有总体性效应的关键概念出发进行文明比较,针对泛权力化、简单化倾向的学术思维进行了反思,讨论了自由与纪律的权力困境问题,并分析了解困路径设计和补充性路径的理论观点。中山大学肖文明教授围绕孙本文的文化观展开探讨,并提出我们今天需要思考如何能够把美国传统跟德国思想进行结合,开创中国自身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传统。东南大学李林艳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个体的安放:中国社会道德转型路径的构想》,从个体的诞生给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这一角度切入,指出可以从共通感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面向在中国社会能否生发出一种基于个体之间平等的、但是又相互感通的一种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姚泽麟副教授从当前职业伦理的两个现实困境出发,指出了职业人士或专业人士的失范行为,以及职业工作的意义缺失,并进一步将当代中国职业伦理困境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单元的报告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的李钧鹏教授对上述四位专家报告的内容分别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第二单元的主题聚焦“国家、情感与家庭”,由南开大学宣朝庆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朱迪研究员进行评议。

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由家国同构概念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维度切入,进而提出个体的私人生活(家)和公共生活(国)呈现何种以及何以呈现出同构性的问题。复旦大学曹晋教授及程嘉虹博士的研究关注拉美华裔的媒介化流动,选择在欧美主导的传播资源媒体垄断,媒体霸权等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视角之外,考量全球南方国家之间传播资源的利用。厦门大学刘子曦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相亲”不“相知”:网络相亲平台中的隐私政治与边界工作》,将相亲平台视作为数字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及情感生活的典型场域,尝试分析相亲平台如何折射出当今的隐私观亦即隐私的生成过程。复旦大学周怡教授带来的议题是《“苦行”叙事:义乌小商阶层的道德基础》,通过在义乌调查中的田野经验,发现作为过去特定阶段创伤的“鸡毛换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具有神圣象征的义乌精神,从而构成当下所有义乌小商阶层崇尚的道德基础这一重要结论。第二单元评议人朱迪研究员就四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四篇报告文章后续延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研讨会第三单元“学科发展与社会知识创造”在上海大学肖瑛教授的主持下开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肃然教授对本单元的报告进行评议。

南开大学宣朝庆教授以清代山东中部地区性商业中心周村的思考为基础,分析了传统社会中的市场治理与伦理难题的突破,周村发展背后的治理机制中的文化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当下市场治理的认识,同时其经验反思对于当前的文化自信或有启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朱迪研究员在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享了题为《文化消费如何促进文化自信?》的报告,从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的问题出发,发展出对于文化自信的三种定义。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的研究关注了网络背景下知识生产和消费的问题,以小红书平台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讨论个人体验如何成为社会知识的过程。东南大学的卢文超副教授汇报的题目为《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路径》,就中国艺术社会学发展的路径做了非常系统地考察,同时提出,中国艺术社会学未来发展中需要加强其对话性与生产性。哈尔滨工程大学吴肃然教授对本单元的发言展开了评议,指出四位专家研究中的新意并分享改进的建议。

“文化研究新视角”为主题的第四单元由东南大学李林艳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肖文明教授进行评议。

哈尔滨工程大学吴肃然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唇腭裂患者的文化裂缝——兼谈身份建构主义》,研究源于其学生作为唇腭裂患者的具体生命经验,希望通过唇腭裂患者身份的研究揭示身份建构主义思潮和运动中存在的单向因果论和符号决定论的困境。复旦大学梅笑副教授研究的是疼痛评估中的技术与文化,在已有的批判视角之外,借用拉图尔的理论将疼痛评估过程视作一个以物为中介的充满意义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分析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影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闯助理研究员与龚顺助理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新兴体育亚文化与文化结构》,在新兴体育项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体育实践以一种亚文化的形式出现在一些传统的体育框架中,对此可使用亚文化的分析框架,结合从新兴到主流的滑板文化以及从主流到新兴的乒乓球文化两个案例进行理论探索。复旦大学杜世超青年副研究员带来《文化洞:理解中国人关系行动的新视角》的议题,他认为中国人的关系行动其实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通过对关系行动与文化洞的既有理论要点的梳理,并在分析文化洞对结构洞概念的超越,建立理解中国人关系行动网络及文化洞的理论图示。第四单元的汇报结束后,中山大学肖文明教授针对四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为各位发言人提供了细致、中肯的建议。

最后,复旦大学周怡教授对本次文化社会学雅集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文化社会学研讨会的开展与承接进行了展望。经过四单元不同主题的精彩而热烈的报告与评议,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