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 “文化传承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成功举办

  • 分享到:

10 27 日下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文化传承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成功举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分别致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会议。

王为松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包括学术期刊界高度重视、非常关心,也提出明确要求。日前,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信仰信念坚如磐石、舆论引导话语响亮、文化发展生机勃勃,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学术期刊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坚定迈向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赵川东表示,分论坛以文化传承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为研讨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角已经吹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界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坚持两个结合,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宋凌云指出,分论坛聚焦文化发展传承展开交流,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彰显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界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学术期刊界要再接再厉,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铸魂育人中,彰显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九位嘉宾围绕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主体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强调,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中之重,自强不息蕴含主体性、意志力、恒久性与自省性,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赋予自强不息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力,也是办好期刊重要精神支撑。

以坚定的文化思想和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引领学术发展,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副主编李琳给出了切实方案,包括主动设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议题,加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特色化栏目、文明交流与互鉴栏目,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两个结合栏目建设,应从加强学术思想的争鸣与讨论、扩大期刊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建设外文期刊集群、扶持新人新作等方面着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主编秦开凤研究员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文化主体性建设之底气所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学术规范毕竟不是从我们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的产物,不能被当作终极目标照搬照抄,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我们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会丧失。期刊除了学术传播的一面,还承担更为重要的本土原创性知识的生产任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学术期刊必须把如何催生和扶持原创性知识生产、知识生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两个结合应当成为学术期刊办刊基本理念和选稿用稿的重要标准。

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孔令梅分享了《敦煌研究》如何推动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敦煌学学科体系建设,如何以学术研究来推动世界范围内敦煌学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秉持开放包容,践行文化互鉴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以比较的视野,鸟瞰了世界学术期刊现状,进入21世纪,西方在整个学术话语权上还一直抢占前沿。结合历史学期刊的探索与实践,他指出,作为学术与政治的学术期刊,要坚持两个结合,积极回应现代化与国际化,肩负起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使命担当。要把域外创办学术刊物的经验和中文学术期刊相结合,以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的推手和抓手,继续提高中国学术在当代世界的知识世界和学术世界所占的分量和比例,拓展世界性的知识生产能力空间。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从本质上说都是全球性的,这决定了人类需要调动所有的智慧,协同应对。只有这样才给自己一个机会,使得各自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当今世界知识也已然是整体性地产生并传播的现实,任何分科而治不再能解决问题。《复旦学报》主编汪涌豪教授表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有鉴于世界越来越将目光投向中国,学术也是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努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在文化互鉴中创新中国学术。

增强思想引领,主动设置议题

学术期刊代表一个时代精神产品的主要成果和最高水平,《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高度凝练了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十大引领作用。他认为,新时代,学术期刊当前的任务是做好三件大事:第一,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第二,要以有组织的科研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和服务的功能,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第三,要贯彻新的办刊理念,建构期刊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

20世纪学科不断细化也导致了学术的深度碎化,山东大学《文史哲》副主编刘培教授指出,期刊应以问题为中心,打通学科壁垒。在处理好反映学术现状和突出学术杂志品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学者办刊模式的《文史哲》通过坚持百家争鸣、积极锻造公共学术话题、连续主办学术研讨会,积极介入学术,从而走入波澜壮阔的当代学术史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问题。《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认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意味着要勇于向中国实践提出理论命题,善于扎根于社会现实提出中国方案。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期刊须传承优秀文化,做有未来感的学术。

外埠期刊代表、学者代表、上海市期刊代表、媒体代表等约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