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生佛不二”到“真俗圆融”——论中土华严学的佛性、解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吴学国 方炳星

引用本文: 吴学国, 方炳星. 从“生佛不二”到“真俗圆融”——论中土华严学的佛性、解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 学术月刊, 2025, 57(5): 17-26. shu
Citation:  WU Xueguo,  FANG Bingxing. From “Advaita” to “Yuanrong”——The Development of Buddha-Nature and Vimoksa Theories in Chinese Huayan Buddhism[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5): 17-26. shu

从“生佛不二”到“真俗圆融”——论中土华严学的佛性、解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简介: 吴学国,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天津 300380);方炳星,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80)。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梵华之间:古印度吠檀多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研究”(330BE105632)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B9

From “Advaita” to “Yuanrong”——The Development of Buddha-Nature and Vimoksa Theories in Chinese Huayan Buddhism

  • CLC number: B9

  • 摘要: 中土华严学“真俗圆融”的佛性论和解脱论乃是通过对《华严经》等的“生佛不二”“心佛平等”“真俗平等”等说逐渐累积的多重过度诠释形成的。华严学一方面是无批判地依陆续流入的各种大乘学说诠释上述经文,最终将“生佛不二”转化为“心佛同体”,这在一个侧面再现了印度大乘佛学逐渐背离其心境皆空立场而与吠檀多学的真常唯心传统同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无批判地依本土的自然圆融思想会通不同时期流行的大乘思潮,导致对后者的圆融化并依此诠释《华严经》,故逐渐将“心佛平等”转化为“真俗互融”,从而消解了真俗的本质区别,最终使佛教的超越追求被标榜自然圆融的华夏生命智慧替代。因此,华严学向“唯心”和“圆融”两方面的转化,归根结底是大乘佛学逐渐与吠檀多传统和华夏本土传统融合的结果,而且二者在中土华严学的发展中相互交织,这就使后者表现出一种事实上的梵、华交融。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37
  • HTML全文浏览量:  2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生佛不二”到“真俗圆融”——论中土华严学的佛性、解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简介:吴学国,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天津 300380);方炳星,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80)。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梵华之间:古印度吠檀多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研究”(330BE10563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中土华严学“真俗圆融”的佛性论和解脱论乃是通过对《华严经》等的“生佛不二”“心佛平等”“真俗平等”等说逐渐累积的多重过度诠释形成的。华严学一方面是无批判地依陆续流入的各种大乘学说诠释上述经文,最终将“生佛不二”转化为“心佛同体”,这在一个侧面再现了印度大乘佛学逐渐背离其心境皆空立场而与吠檀多学的真常唯心传统同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无批判地依本土的自然圆融思想会通不同时期流行的大乘思潮,导致对后者的圆融化并依此诠释《华严经》,故逐渐将“心佛平等”转化为“真俗互融”,从而消解了真俗的本质区别,最终使佛教的超越追求被标榜自然圆融的华夏生命智慧替代。因此,华严学向“唯心”和“圆融”两方面的转化,归根结底是大乘佛学逐渐与吠檀多传统和华夏本土传统融合的结果,而且二者在中土华严学的发展中相互交织,这就使后者表现出一种事实上的梵、华交融。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